肥胖症(obesity)是一组常见的 古老的代谢症群。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 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约占体重的15%~18% 女性约占20%~25%。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 因体脂增加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 (m2)]大于24者称为肥胖症。如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具有明确病因者称为继发性肥胖症。
肥胖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物质基础
(一)内因 为人体内在因素使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1.遗传因素
人类的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背景 Mayer等报告 双亲中一方为肥胖 其子女肥胖率约为50%;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 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
人类肥胖一般认为属多基因遗传 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 肥胖的形成尚与生活行为方式 摄食行为 嗜好 胰岛素反应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2.神经精神因素
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 一对为腹对侧核(VMH) 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LHA) 又称饥中枢 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 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 破坏时则厌食拒食 二者相互调节 相互制约 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 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 不论属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 脑炎后) 创伤 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 如腹内侧核破坏 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 引起肥胖 反之 当腹外侧核破坏 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 引起消瘦 另外 该区与更高级神经组织有着密切的解剖联系 后者对摄食中枢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 下丘脑处血脑屏障作用相对薄弱 这一解剖上的特点使血液中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该处移行 从而对摄食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因子包括:葡萄糖 游离脂肪酸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5-羟色胺 胰岛素等 此外 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 食饵中枢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 当精神过度紧张而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刺激时(尤其是α受体占优势) 食欲受抑制;当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时 食欲常亢进 腹内侧核为交感神经中枢 腹外侧核为副交感神经中枢 二者在本症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3.高胰岛素血症
近年来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发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 肥胖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 但一般认为系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肥胖 高胰岛素血症性肥胖者的胰岛素释放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
胰岛素有显著的促进脂肪蓄积作用 有人认为 胰岛素可作为总体脂量的一个指标 并在一定意义上可作为肥胖的监测因子 更有人认为 血浆胰岛素浓度与总体脂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4.褐色脂肪组织异常
褐色脂肪组织是近几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 与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内脏周围的白色脂肪组织相对应 褐色脂肪组织分布范围有限 仅分布于肩胛间 颈背部 腋窝部 纵隔及肾周围 其组织外观呈浅褐色 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
白色脂肪组织是一种贮能形式 机体将过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贮藏于间 机体需能时 脂肪细胞内中性脂肪水解动用 白色脂肪细胞体积随释能和贮能变化较大
褐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一种产热器官 即当机体摄食或受寒冷刺激时 褐色脂肪细胞内脂肪燃烧 从而决定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 以上两种情况分别称之谓摄食诱导产热和寒冷诱导产热
当然 此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由此可见 褐色脂肪组织这一产热组织直接参与体内热量的总调节 将体内多余热量向体外散发 使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
5.其他
进食过多可通过对小肠的刺激产生过多的肠抑胃肽(GIP) GIP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 在垂体功能低下 特别是生长激素减少 促性腺及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引起的性腺 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发生特殊类型的肥胖症 可能与脂肪动员减少 合成相对增多有关 临床上肥胖以女性为多 特别是经产妇或经绝期或口服女性避孕药者易发生 提示雌激素与脂肪合成代谢有关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 皮质醇分泌增多 促进糖原异生 血糖增高 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 于是脂肪合成增多 而皮质醇促进脂肪分解
(二)外因 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
当日进食热卡超过消耗所需的能量时 除以肝 肌糖原的形式储藏外 几乎完全转化为脂肪 储藏于全身脂库中 其中主要为甘油三酯 由于糖原储量有限 故脂肪为人体热能的主要贮藏形式 如经常性摄入过多的中性脂肪及糖类 则使脂肪合成加快 成为肥胖症的外因 往往在活动过少的情况下 如停止体育锻炼 减轻体力劳动或疾病恢复期卧床休息 产后休养等出现肥胖
肥胖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根据体征及体重即可诊断 首先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身高查出标准体重(见人体标准体重表) 或以下列公式计算: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如果患者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即可诊断为肥胖症 但必须排除由于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的因素 临床上除根据体征及体重外 可采用下列方法诊断:
1.皮肤皱摺卡钳测量皮下脂肪厚度 人体脂肪常用测量部位为三角肌外皮脂厚度及肩胛角下 成人两处相加 男性≥4cm 女性≥5cm即可诊断为肥胖 如能多处测量则更可靠
2.X线片估计皮下脂肪厚度
3.根据身高 体重按体重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2(m2))计算>24为肥胖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