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网
性爱 | 减肥 | 瑜伽 | 美容 | 心理
健身 | 整形 | 饮食 | 测评 | 增肥
查找疾病 | 查找症状 | 生活急救
查找医院 | 查找药品 | 健康体检
健康资讯 | 健康文摘
行业动态 | 世间男女

家园圈子
论坛问答
儿科 妇科 男科 糖尿病 不孕不育 肝病科 胃病科 心脑血管 肿瘤科 肾病科 皮肤科 乳腺癌 颈椎 高血压 过敏
  今日天气:
搜索:
   首页 >> 查找疾病 >> 内科 >> 血液科 >> 正文
代谢性酸中毒
作者: 时间: 2011-02-05 22:09 来源: 点击:
人体动脉血液中酸碱度(pH)是血液内H 浓度的负对数值 正常为7.35~7.45,平衡值为7.40。体液中H 摄入很少 主要是在代谢过程中内生而来。机体对酸碱负荷有相当完善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缓冲 代偿和纠正作用。碳酸碳酸氢盐是体液中最重要作用最大的缓冲对,代谢
 

          人体动脉血液中酸碱度(pH)是血液内H 浓度的负对数值正常为7.35~7.45,平衡值为7.40。体液中H 摄入很少主要是在代谢过程中内生而来。机体对酸碱负荷有相当完善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缓冲代偿和纠正作用。碳酸碳酸氢盐是体液中最重要作用最大的缓冲对,代谢性酸负荷时H 与HCO3-结合成H2CO3,H2CO3极不稳定,大部分分解成CO2和H2OCO2通过呼吸排出体外,使血液中HCO3-与H2CO3的比值保持在 20:1,pH值也将保持不变,可是代偿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机体所能代偿的程度,酸中毒将进一步加剧。代谢性酸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酸碱平衡紊乱以原发性HCO3-降低(<21mmol/L)和PH值降低(<7.35)为特征。

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学】

  不外乎H+产生过多排出受阻或者HCO3-丢失过多常见于a.腹膜炎休克高热等酸性代谢废物产生过多或长期不能进食脂肪分解过多酮体积累;b.腹泻肠瘘胆瘘和胰瘘等大量HCO3-由消化道中丢失;c.急性肾功能衰竭排H+和再吸收HCO3-受阻

  当体内H+升高后除体液缓冲系统作用外主要由肺和肾调节H++ HCO3-→H2CO3→H2O+CO2当HCO3-减少时H2CO3相应增高离解出CO2使血PCO2升高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深快 CO2排出增加血中H2CO3相应减少以代偿;肾脏通过排出H+NH4+和回收HCO3-以提高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pH仍属正常称为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若两者比值不能维持正常PH降至7.35以下则为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

  随病因表现而不同轻者常被原发病掩盖主要有a.呼吸深快通气量增加PCO2下降可减轻pH下降幅度有时呼气中带有酮味;b.面部潮红心率加快血压常偏低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病人常伴有严重缺水的症状;c.心肌收缩力和周围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引起心律不齐和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急性肾功能不全和休克;d.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退和消失;e.血液pH值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SBBBBE均降低血清Cl-K+ 可升高尿液检查一般呈酸性反应

  【诊断】

  根据病人有严重腹泻肠瘘或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等的病史又有深而快的呼吸即应怀疑有代谢性酸中毒作血气分析可以明确诊断并可了解代偿情况和酸中毒的严重失代偿时血液pH值和〔HCO3-〕明显下降PCO3正常;部分代偿时血液pH值〔HCO3-〕和PCO2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如无条件进行此项测定可作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测定也可确定诊断和大致判定酸中毒的程度血清Na+K+CI-等的测定也有助于判定病情

我要说两句 ]  





  相关内容
贫血
心音异常
白血病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白血病性咽峡炎
出血性疾病
大肠恶性淋巴瘤
代谢性碱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
单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
---------------------------------- ------------
用户名: 密 码: 匿名发布
 
热门文章  
·消化系癌伴血液病综合征
·风湿性关节炎
·白塞综合征
·直立性低血压
·小儿过敏性紫瘢
·心音异常
·出血性疾病
·代谢性碱中毒
·维生素K缺乏病
·风湿性多肌痛
·白血病性咽峡炎
·白塞病
 
点击排行  
·贫血
·心音异常
·白血病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推
·白血病性咽峡炎
·出血性疾病
·大肠恶性淋巴瘤
·代谢性碱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
·单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
·组织细胞增殖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年轻白领患上
年轻白领患上
父母对打孩子
父母对打孩子
六岁幼童患上
六岁幼童患上
养宠物小心宠
养宠物小心宠
女性回家并非
女性回家并非
四分之一大学
四分之一大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2-2011 健康养生网 版权所有
吉ICP备09009174号